總算把1984看完了,心情感覺好複雜,
雖然我認同人都是自私的,
都會為了自私的目的而對言行加以美化加工,
但要做到像書裡這麼終極的手段,
沒有強大的信仰及理論基礎支撐幾乎是辦不到!
katelee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百年孤寂<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>,
solitude,有著孤獨;寂寞;隱居;冷僻(處);荒涼(之地)的意思,前者對照邦家的每個成員;後者對照馬康多這個偏遠小鎮。從這個的小鎮的興起繁華及至終沒落過程中,同樣也對應出了這延續了六代的邦家歷史,是如何歷經了人生所有的悲歡離合之苦與難,而小鎮最終的命運與邦氏家族的預言也不謀而合--被風沙掩埋,再無第二次機會。
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的確被簡介中的六代人物給嚇了一跳,既冗長又相似的人名好像是記憶大考驗一樣,幸好之前讀"精靈寶鑽"時被訓練過了,比起那些精靈的名字,可要算得上好記了。
一翻開書對長篇的序言倒是不太習慣,對文中所摘要的內文也沒什麼特殊的感覺,只算知道國外對"魔幻"的定義罷了,但將書K完再重讀一遍時,深刻的感覺便浮現了,且是一波接著一波,心情久久不能平復。剛讀完這本書時心情有了很大的落差,不太能夠從中抽離出來,書裡所載明的,不管是在創造,靈性,老年,壞胚,堅毅,物慾,權勢,理想,友誼,猜嫉,報復,善良,狂熱,奢侈,窮困,智慧,青春,美貌,頹廢,愛情,親情,到最後都是孤寂的,都是單一而不能與人分享的,似乎無論以何種狀態或面貌生存,皆有其象徵的孤寂。
最大的衝擊應該是當中有著許多我們向來認為是種"美德",不管在自身的修養或是教育他人時都會談及的,也會提倡的,但即使是以這樣的面貌生存著,過程中或許曾有真實的感覺,但畢竟是虛幻的,最後依然逃脫不了孤寂的命運,讓人有了一種所為何來的感慨。在"傲慢與偏見"這本書中曾有一句話讓我感受很深刻也很認同,"人的生存是沒有意義的,但人每做的一次選擇所延伸的連鎖反應及行為卻有其探索的必要性"。這本書也是,或許家族的預言並非那麼的絕對,家族裡的每個人其實皆有個轉捩點可以扭轉局勢,但最後仍屈服於自身人格的各項弱點,很感傷,也很無奈。
katelee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